第一章 两种意识形态初探
一.自由主义
1.自由主义的概念
仅从政治哲学上来看,自由主义所涵盖的范畴极为广泛,其在不同意义下的具体所指也不相同。从广义的自由主义来看,其主要涵盖了“社会自由主义”与“自由意志主义”。狭义上的自由主义则单指“自由意志主义”。自由意志主义继承自古典自由主义,其认为,在不侵犯他人自由和权利的前提下,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对自身和财产享有绝对的支配权。很明显自由意志主义中所指的自由并不是广义上的自由,而是一种被具体定义过的自由。
自由意志主义认为,在不伤害他人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之下,政府对每个人及其财产并无权加以管束,政府必须尊重每一个人对自身的支配权(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行为的自由『包括卖淫,同性恋等』等)以及对财产的支配权(保有财产的自由,处置财产的自由,交易财产的自由等)。
仅从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中来看,其中有两个存疑的地方:
其一在于——如何去界定每个人自由的边界? 自由意志主义者认为这个界限在于是否伤害了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但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如何界定“伤害”?言论自由与诽谤之间似乎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而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这一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其二在于——每个人都无法孤立于这个社会而行为。 虽然自由意志主义保护每个人在自己所支配范畴之内的绝对自由,但每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都是实然的,人无法在孤立于社会的前提下做出行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自由意志主义认为每个人对自身享有绝对的支配权,那么“妓女选择出卖肉体换取金钱”这一行为是属于自由权利所保护的范畴之内的。然而妓女同样属于女人这一群体,妓女出卖肉体的行为放诸到社会层面来看伤害了女人这一群体的尊严,造成了男女的不平等。每个人的行为在其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产生着双重的作用,而自由意志主义在保护前者绝对自由的同时则忽视了对后者的影响。
2.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从着眼点上来看,自由意志主义所保护和提倡的是一种“选择做”或“选择不做”的消极自由,其并不关注社会内部关系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对于资本家和工人这两个群体来说,工人为资本家工作是出于用劳动力交换金钱这一目的所做出的自由选择。在双方的交易过程中,均是出于自愿原则的,所以双方的选择都是自由的。然而对于选择的双方,其做出选择的地位却是不均等的。因为资本家握有更加丰沃的社会资源,所有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但是对于劳工来说,其选择余地却小得多,其不得不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来换取金钱以维持生计,在这种表面的交易自由之下却隐含着受限于社会不平等关系的“非自由”。
因此社会自由主义认为,在诸如资本家与劳工的例子中,劳工无法从自己的生活境况和资本家的资本控制下解放出来,从而不得不受制于资本家。所以,社会自由主义否认 “选择做或不做”的消极自由,崇尚“是否能做”的积极自由。社会自由主义认为,只有达到每个人完全的平等,消除社会内在的一切隐性不对等关系,每个人才能解放出来,达到真正的自由。这也是社会自由主义所主张的,并且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相重合。
再退一步,假设仅仅把积极自由放诸到人类社会内部作以阐述呢?从理论上来看似乎是自洽的,也许绝对的平等能去除人类社会内部互相之间的隐性限制因素和制约关系从而达到“能为”的自由。
但是这仅仅是在理论上,从实践来看,达到绝对的平等意味着彻底破坏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固有社会运作方式和内在关系,重新发展出一套新的社会运作方式。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构想出了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共同生产的社会运作模式:在这一社会中,一切的阶级差别都消失,物质资源极丰富,精神文明极高,对于社会资源按需分配,人们从物质匮乏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了真正的自由。但依我来看,这其中的两个假设——物质资源极丰富(克服资源有限和人类贪欲)和精神文明极高(克服人性)似乎多少都带着点乌托邦的意味。
从消极自由出发,我们便得到了如今西方作为基本价值原则和立法精神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言论自由”等自由权利。
而从积极自由出发,我们则得到了“追求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和“追求平等”的共产主义理想。 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共产主义与自由主义并非是对立的,甚至存在相当的重合部分。但是从最终所追求的目标来看,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是积极自由,自由意志主义所追求的是消极自由,因此,共产主义与狭义的自由意志主义是对立的。
(此后本文中所出现的“自由主义”均指狭义的“自由意志主义”)
二.共产主义
1.共产主义的概念
共产主义认为,在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垄断。在劳工为资本家工作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和劳工所生产产品的实际价值并不相等,多余的部分便是“剩余价值”。因为资本家——劳工这一生产关系中劳工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获得(剥削),所以这一生产关系是不平等的,只有打破这种生产关系,才能够将劳工从被剥削的境地中解放出来,生产力也才能被解放。
因此,马克思认为,在一个社会中,生产资料与成果应当被所有人共享,进而必须采取公有制和共同生产的运作方式。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奉行集体主义的模式,消灭私有制。也是基于此,共产主义排斥个体主义和个性自由,在实践运作中强调的是高度的协同性和统一性。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商品,其符合“商品售价=利润+工资+其它成本”,而在这其中,利润被资本家拿走,工资作为工人的报酬,似乎非常合理。但是如果用这个公式往下推演,会自然的得出一个结论——在某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必然面临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工人只能获得一定的工资,但是资本家所获得利润的扩增空间却很大,当资本家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多的同时,工人的工资却不会有太大的提高,最终导致大量的社会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而工人阶级只占有少部分。然而资本家并不会将所获得的所有利润都用来消费,更多的是储蓄起来,也就是说“资本家的消费<<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工人将自己的工资全部用于消费,整个社会的购买力也不足以买完所有的商品。那么这势必造成商品的冗积和产能的过剩,当有一天社会的购买力已经远远不足以消费完所生产出的商品时,资本主义社会便会爆发危机,商品价格下跌,利润下降,进而工厂减产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大量劳工失业,经济陷入停滞。
2.共产主义的演进——从“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到欧洲左翼党
(1)在一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彻底解放对另一部份人都意味着彻底的灾难。
从整个世界的共产主义实践来看,其结果似乎并不乐观,大量奉行共产主义的国家最终走向了极权政治和独裁统治,最终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烟消云散。一个不可反驳的事实是,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并没有带来马克思所预想中的结果,反而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普遍而深重的灾难。
然而共产主义是否一无是处呢?并非如此,共产主义思潮的泛滥同样对世界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共产主义思潮并非仅存在于共产主义国家,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以左翼政治势力的形式存在。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借由共产主义思潮所形成的左翼政治势力似乎发挥了更多的建设性作用,比较典型的诸如工会和欧美诸国的福利制度,或多或少都带着些共产主义的影子。而且从如今的实践结果来看,欧美诸多非共产主义国家在左翼势力的影响下对于社会底层的待遇已经有极大改善,甚至有的国家矫枉过正,几乎被高福利制度拖垮(比如希腊)。虽然谈不上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但是也已经与“资本家的每一分钱都是底层人民血汗凝成”的时代相去甚远了。为何如此,耐人寻味。
(2)共产主义的普遍证伪——路线问题还是技术问题?
从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的实践来看,几乎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如今大家争论的焦点在于,共产主义的普遍失败究竟是技术问题还是路线问题?
对于持“路线问题”这一观点的人,他们的论据很简单,那就是由广泛的共产主义实践的情况来看,共产主义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经济结构的社会中均被证伪。而如果一件事物看起来像XX,闻起来像XX,吃起来也像XX,那么很明显它就是XX。
对于持“技术问题”看法的人,其论据有二:
其一,共产主义的实践者并没有完全按照马克思理论来实践。 这一论据的漏洞在于缺乏考察,倘若说有几个国家并没有严格按照马克思理论来实践,那么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范围之广来衡量,在如此众多的国家的具体实践中,竟然没有一个国家完全遵循马克思的理论显然不太可能,这一论调过于臆断。
即便在姑且承认“在所有国家的共产主义实践中都没有完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前提下,那么马克思主义被扭曲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无外乎要么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马克思主义来达成极权或独裁统治的目的。如果是这样,那岂不是折射出马克思理论本身的不严谨和易歪曲。再要么便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中受各国国情或者种种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
这也便是其论据之二,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现有条件的限制下还无法实现,经济条件与政治条件并不成熟。这一论调尚无法证伪,只有留给时间去检验。但倘若确实如此,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如今的现实条件下缺乏可操作性。
然而就我来看,马克思主义究竟是路线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具体原因我会在后文中详述。
三.意识形态与终极价值
无论是何种意识形态,其背后必然包裹着一种终极价值取向,并且把实现这一终极价值作为最高的追求。比如自由主义追求的是每一个个体的绝对自由,共产主义追求的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对于某一意识形态来说,这一终极价值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故而对一切事物的评判都要放诸这一终极价值之下检验。显而易见,终极价值对意识形态的构建极为重要,本节将对此作以浅析。
1.终极价值的破坏性
要考察某一终极价值,首先需要着眼这种价值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以共产主义为例,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底层,生活环境极为恶劣,社会阶层固化。而且受到资本家的长期剥削,导致底层人民对资本家和统治阶层产生了极大的不满。矛盾在这种社会形态之下不断的孕育和扩大,逐渐变得不可调和,最终爆发。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所包裹的终极价值就是来源于这种剧烈的社会矛盾。因为有实然产生的社会矛盾作为依托,所以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期,其表现出巨大的破坏性。这种破坏性体现在其迫切期望以暴力革命手段彻底摧毁和推翻一切长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运作下所产生的固有社会形态,渴求在破环这种已有社会形态的基础上,以自身的终极价值为框架,建立起新的社会形态。
反观自由主义,其同样是具有破坏性的,自由主义同样有建立一套自己理想社会的诉求,因此自由主义期望推翻或摧毁不符合自己终极价值取向的社会形态(专制社会,独裁社会),进而建立起符合自由理想的社会。
但是如果对比共产主义与自由主义,不难发现的是,早期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所表现出的破坏性似乎远大于自由主义。这种在破坏性上的差异是由何造成的呢?窃以为是其背后所积蕴的社会矛盾的深度与广度。如果某一种意识形态表现出极强的破坏力,那么其背后必然有极为深厚的社会矛盾作为依托,当这种社会矛盾不再尖锐时,某一意识形态本身也会逐渐降温。如此似乎不难解释如今共产主义的遇冷,因为在共产主义发展早期的那种剧烈的社会矛盾已经逐渐被调和和消弭了。
2.终极价值的建设性
如果从现实意义上来考察,所有试图以自身为框架重新建立新的社会形态的终极价值理念最终都变成了人类社会的一块拼图,在对已有的社会形态进行有限度的破坏和改造之后,逐渐找到平衡,最终嵌合进人类社会。
无论对于何种意识形态来说(恐怖主义等具有极端色彩和反人类色彩的除外),其均试图建立起一套理想的全新的人类社会形态,进而实现自己的终极价值。但是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又如何呢?似乎所有建立完美社会的尝试都失败了,每一种意识形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都无一例外的作出了妥协,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一件事。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
终极价值是兼具理想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两者的,在理想层面,终极价值所承载的是一种最终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一价值,其不惜推翻已有的社会形态。但是从现实层面来看,且不论在摧毁已有的社会形态之后新的社会形态是否能够建立起来,即便是摧毁已有的社会形态,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极为高昂。
所以我认为,终极价值本身能否真的实现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其所具有的指向意义。我们纵然无法达到自由主义所构想的那种完全自由的社会,但是在追求这种自由社会理想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在已有社会的框架下实现了充分的自由。固然这种自由是妥协后的结果,但是如我所说,每一种价值理念都曾试图涵盖整个人类社会,但却最终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块拼图。这并不代表这种价值和理想失败了,而是我们在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实现了这种理想,这才是终极价值的现实意义所在。
由此,我便可以回答前文中所遗留的那个问题,那就是“共产主义究竟是路线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实质上,共产主义究竟是路线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并不重要,因为你不应当纠结于共产主义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其现实意义也不在于最终实现。而在于其对不合理的社会形态进行有限度的破坏之后,对其的重新构建是否已经完成。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劳工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已经有了质的改善,诸如工会的产生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虽然“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无法达到,但是,匡正已有社会形态中的不合理才是其现实意义所在。
3.无论何种意识形态获胜,随之而来的必是陈腔滥调。
这句话并没有错,但是这句话并不足以否定某一种价值理念。我们不妨考察为何某一种价值理念会变成陈腔滥调?
(1)构建作用已经完成或趋于完成
当一种意识形态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已经逐步嵌合进人类社会,成为某种公认的且被实现的价值原则之后,再去长期刻意地宣传这种价值理念多少都会引起人的厌烦。诚如一个从来没有挨过饿的人并不会对老一辈曾经的饥荒有任何深切的感受,更不会理解他们为何会如此看重温饱这些看似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如一句话所言——只有当你真正失去自由时,你才能体会自由的可贵。
由此来看倘若一种价值理念变为陈腔滥调恰恰折射出的是这种价值理念对社会的构建作用已经完成或者趋于完成,由此你又如何否定这种价值理念本身呢?
(2)意识形态破产或失去吸引力。
而如果某一种意识形态所包含的价值理念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在实践过程中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甚至灾难,那么这种意识形态本身便会逐渐走向破产,失去吸引力。这时再刻意去鼓吹和宣扬这种意识形态,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不接受,逐渐沦为陈腔滥调。
因此在未考察某种意识形态究竟是因为哪一种原因而沦为陈腔滥调的前提下,仅以“沦为陈腔滥调”这一形式上的相似性来论证所有的意识形态的内核都是相同的,则显得过于单薄和臆断。
4.终极价值的构建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某一种终极价值的构建都依托于社会固有的内在矛盾,但是这并非是构建某一终极价值理念的充分条件,除此之外还需要考察的是:
(1)是否背离了人类所公认的基本价值原则
诚如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等这些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追求,乃是构建某一终极价值的要素。而不同的终极价值的区别体现在所强调的要素不同,共产主义强调的是平等,而自由主义所强调的是(消极)自由。除此之外,对于同一要素在不同的价值理念中的解释也不同,如共产主义所理解的积极自由和自由主义所理解的消极自由。但无论如何,其均必然需要诉诸于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原则,也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支持和认可。
(2)是否具有普适性
考察终极价值的另一个层面则是其是否合乎“普适”原则,倘若某一终极价值并非放诸四海皆准的,那么这一终极价值本身就是存疑的。自由主义所追求的是每一个人的绝对自由,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是所有无产阶级的解放,虽然只追求无产阶级的解放,但是共产主义认为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将所有人都变为无产阶级,所以就此来看,这两者均是符合“普适”原则的。
(未完待续)
本文章转载自星澜微漾在该知乎问题下的回答,由于字数原因分为多篇进行发布
文章内容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作为一种有趣的看待这个问题的视角与读者们分享
作者:星澜微漾
《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真的矛盾吗?(一)》上有1条评论
abc发布于12:13 上午 - 6月 22, 2019
全发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