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们都玩过丢手绢,从一群小朋友里面挑出一个来,其余的小朋友围成一个圈,这个拿着手绢的小朋友在其他小朋友围成的圈后面走,随着歌曲的节奏,手绢被丢下……
我昨天看见了这样一条新闻(新闻来自香港媒体端新闻):
一位中国石油大学的女研究生被他的前男友性侵,而她在维权过程中所受的伤害甚至大于性侵。
“明明他是侵害者,自己是受害者,为什么整个制度却向着他,对我开刀?”
受害女生如是说道。
在事件的后续发展中,终于变成了一个相似的模式,受害女生变成了重点维稳对象。
“任**被境外势力利用了”
“这个案子不做报道”
网传龙应台女士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有争议认为龙应台女士没有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此处只是针对固定观点进行讨论。)
“相比大国崛起,我更爱小民尊严”
笔者不对龙应台的女士的话作出道德评价,但是这句话相应的指出了一个简单的社会政治学常识。
即国家是手段而非目的。
笔者还想提出一个问题,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真的矛盾吗?
令我反思的是,受害者只是一个普通人这一事实。维权这一正义的过程究竟何时跨过了那不可见的边界。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在集权式的政治制度面前,每一个人作为个体个体都十分微小。每个人随时可能接下那一条扔在自己手里的手绢。
资本家为了避免接下手绢遵守规矩。
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接下手绢三缄其口。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底层民众往往出于自保的心理养成了“麻木”的性格,即鲁先生迅所批判的看客现象。
笔者认为一个良善的制度应该成为其公民的武器。
在成熟的公民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第一社会属性是公民,而并非他所属的身份标签。
例如A是一位商人,B是一位农民,尽管A和B两人身份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但A和B在法律意义上应该享有同质的公民权利,例如选举权,言论自由权等等。
而在一些国家,由于政治权力分配的不平衡,执政集团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相对而言,民众的公民身份不被鼓励反而受到压制,理应培养公民意识的大学由于其在政治权力分配中的尴尬地位转而变成了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土壤。
笔者认为,可见未来的中国社会将会面临这一问题,即公民社会和集权体制的内在的结构性矛盾。
在丢手绢的游戏里,每个人都快快的跑,争取把手绢传给下一个人,而老师根本没有参加到这场游戏之中。
本文作者:东方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