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的主题是“写给2035年的青年人的话”,2035年是什么样的呢?没有谁知道吧。但我想2035年的青年人应该相当了解2018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了,那如果2035年的青年人要给我们2018年的青年人写一封信,他会写些什么呢?他可能会写:俄罗斯世界杯德国打韩国买韩国赢。但我觉得,他也一定会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人的许多问题。但如果篇幅有限,他只能写一个问题,那他会写什么呢?我想,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自我封闭,以至于眼界狭窄。
什么是自我封闭?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利益,不关心包括着自己的任何共同体的未来,或者是不愿意走出自己的思考舒适区,去思考更加宏观的问题。这种特性,又被我们这个娱乐至死的社会环境所助推。我常常怀念我们父母辈的八十年代,那时他们会去深入思考中国的未来,他们会阅读萨特、加缪,他们不会去纠结一两个明星昨天吃了些什么,他们不会觉得思考是一件愚蠢的事。而我们现在的青年人,常常陷入自己的一些小小圈子不能自拔,即使有些愿意关注宏观议题的人,也总是会畏惧自己的深入思考,总是觉得加害的强权一方才能给他们虚妄的力量。很多人拒绝去思考一句标语或一件事深层的逻辑,总是喜欢高喊宣传栏上的口号,仿佛能保护自己的只有那强势的某一个人,而畏惧去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正确。
可是,在这个向《1984》急速靠拢的社会,如何去破除这种自我封闭呢?我想,方法不外乎就两种:阅读与思考。阅读是我们得到先贤思想的便捷方法,选择书籍便成为重中之重。前几天我和朋友去书店看了看,进门看到的全是一些不知所云的书,某些所谓的流浪歌手、情感作家好像把一堆青春伤感类的句子拼凑在一起,就可以成为畅销区的常客了。而真正有意义的书籍,却不见踪影。
除了阅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部分便是思考。思考是危险的,因为很多人畏惧公民的思考。思考又是必须的,正是思考,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君不见,伏尔泰与卢梭,冒着法王的搜捕,背井离乡,去到伦敦与日内瓦,继续他们的思考。但人类社会的近代化发展,也正是根植于他们当年的思想上。思想没有界限,思想也不可能一致。安德鲁·杰克逊曾说“强制性地保持观点一致,所能获得的只是墓地般死气沉沉的一致”。或许我们反感对方的思想,但任何阻止这些思考的行为都是绝对错误的。密尔在《论自由》里对言论、思想都应该自由的原因作出过精妙的阐释,历史也一次次地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压制言论与思想,最终会走入绝境。美国前大法官小霍姆斯说过“那些为我们所痛恨的思想,同样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自我封闭而不去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或是妄自菲薄而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那我们一定会被2035年的青年人唾弃。更不要认为自己的力量太小而无法改变什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改善自己,那我相信由一个个个体所构建起来的社会自然也能够改善。一位我发不出名字的人曾经说“即使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但如果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以正常的理念生活,那最终祖国还是会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海明威曾经引用过约翰邓恩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作者:作者:冬天与春天的长路